中山樓暨附近館樓,位於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內,地址為臺北市北投區陽明路2段15號。2005(民國94)年中山樓被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13(民國102)年11月20日,臺北市政府公告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為臺北市文化景觀、青邨國建館及青邨圓講堂為臺北市歷史建築物,重要景觀元素包括梨洲樓,舜水樓,松柏村,介壽堂,八卦升旗台等建物。
陽明山,清朝及日治時代稱草山。1912(明治45)年,日本地方政府在今教師研究中心下方設置露天浴場,次年建草山公共浴池,此後私人溫泉旅館紛紛建造。1923(大正12)年 日本皇太子裕仁訪臺,在草山興建木造御休憩所(即今草山行館),日後成為日本皇室家族來臺用餐、泡溫泉、或住宿的招待所。隨後因溫泉旅館的設立,帶動觀光休閑活動。1927(昭和2)年,臺灣日日新報舉行新臺灣八景十二勝票選,草山獲選為十二勝之一;1935(昭和10)年成立大屯山國立公園協會,及1937(昭和12)年草山核定為國立公園預定地之一;1933(民國22)年至1935(民國24)年,在今中山樓南側地區出現林間學校、台灣教育會館草山別館、觀光館等官方所建日式建築。
1949(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先生於陽明山創設革命實踐研究院,命名陽明山莊,寄明代學者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之深意,以為研究革命之心法。由於總裁辦公室、革命實踐研究院等機構設立,相關辦公、居住、訓練建築物陸續出現,並在1950(民國39)年4月26日,將草山改稱陽明山。
據1959(民國48)年9月《總統府國防研究院向中央委員會革命實踐研究院借用房產清冊》記載統計,中山樓暨附近館樓有42棟建物。(註1) 以下依建物出現年代順序,一一敘述。1949(民國38)年有職員第一宿舍(向台灣教育會借用,即日治時林間學校)、總辦公室(向台灣教育會借用,台灣教育會館草山別館)及各組辦公室(向資源委員會借用) ,並增建秘書處辦公室;1950(民國39)年,增建研究院第五宿舍;1951(民國40)年,有人事室、工友寢室、理髮室、交誼室、醫務所研究所、研究室、研究所宿舍2棟、研究員第二宿舍、研究員第四宿舍、研究員第六宿舍以及研究員餐廳等;1952(民國41)年增建國防研究院院本部、週刊室檔案室;1953(民國42)年,出現研究員第三宿舍;1955(民國44)年,出現保防組、被服庫及餐廳辦公室;1956(民國45)年,新建介壽堂、收發室會客室及花房;1957(民國46)年,有忠字號眷舍5棟(聯總外事處撥交)、孝字號眷舍6棟(聯總外事處撥交);1958(民國47)年有研究院第一宿舍(聯總外事處撥交)。1959(民國48)年,革實院搬遷到中興山莊,房屋移交給國防研究院使用。
1958(民國57)年4月底依國防研究院統計之房屋建築設備,計有鋼筋混凝土加強磚房12棟,共2,837建坪;磚造房屋20棟,共618建坪;木造房屋12棟33戶,共425建坪,另有借用臺灣省政府木造樓房1棟,計293建坪;借用臺灣省教育會木造房屋1棟,計307建坪;借用國防部營產鋁造房屋1棟,計66建坪;總計房屋66棟,面積5415建坪。 (註2)可知國防研究院在10年之內,陽明山莊多了將近20棟建築物,其中較為重要的房舍,有1959(民國48)年革實院移交的大辦公廳、職員第一宿舍、秘書處辦公室、製圖科辦公室、陽明館、院本部、職員第二宿舍、出版部辦公室、介壽堂、講座宿舍及職員第三宿舍等建築物。國防研究院時期興建的則有實踐圖書館(1960(民國49)年,即國建館)、講堂(1961(民國50)年),即圓講堂)、書庫(1962(民國51)年)、大餐廳(1964(民國53)年)、舜水樓(1966(民國55)年)、梨洲樓(1966(民國55)年)及工友宿舍(1966(民國55)年)。
1966(民國55)年,中山樓落成。
1975(民國64)年,革命實踐研究院又搬回陽明山莊。
1992(民國81)年年底,第二屆國民大會於中山樓召開第二次臨時會議,會議時間從當年12月15日到次年正月結束。
中山樓附近的梨洲樓、舜水樓及介壽堂等館樓,被借用為會議場所使用,從留存的會議會場平面圖, (註3)可瞭解當時館樓內部使用單位及狀況。
當時中山樓、舜水樓、梨洲樓被借用為第二次臨時會審查會場地,國民大會各單位也在這些館樓設立臨時辦公室。中山樓三樓圓廳為大會主席會議室,可容納500人;三樓川廳,可容納90人;另有中國國民黨國大黨團辦公室、民主進步黨國大黨團聯絡室,無黨籍和非政黨聯盟聯絡室、駐會審計室、會計組及警務室等單位。
中山樓二樓設有秘書長室、秘書長辦公室、副秘書長室、秘書處處長室、顧問室、業務檢查室、總務組、警衛處處長室、記者休息發稿室,以及銀行、郵電、烟酒服務台。中山樓一樓文化堂為開會場所,可容納人數800人;一樓會議廳,為男代表休息室,容納人數150人;一樓會客廳,為女代表休息室,容納人數100人;一樓西廂小餐廳,為代表助理休息室,容納人數150人;另有新聞組、招待組、招待組交通旅運科、招待組膳食科、警衛處警衛指揮部辦公室,以及鐵公路和航空服務台等單位。
研究院梨洲樓二樓,為臨時會審查會場地點,容納人數110人。一樓設有招待組交通旅運科車輛調度室,駕駛休息室,警衛處第二警衛分區指揮部。中山樓地下室,有文書組,議事組,佈置組。
舜水樓一樓教室亦為臨時會審查會場,可容納人數80人,另設總務組管理科,人事組,招待住宿科。
迨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議結束,國民大會各單位遷回中山堂。
1994(民國83)年,國防部青邨幹訓班與革實院院區對調,搬到陽明山莊,此後習慣稱為青邨。青邨幹訓班,1959(民國48)年7月設立,為國軍重要幹部短期訓練與重要集會場所,原位於木柵中興山莊。幹訓班隸屬國防部管轄,為軍事重地,民眾不得擅自進入,充滿軍事氣氛及神秘色彩。
2000(民國89)年台灣政黨輪替,及2005(民國94)年9月行政院促參推動委員會,將青邨和中山樓營產移交教育部,並納入促參法整體規劃,同年6月14日中山樓被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由國父紀念館管理2004-2012(民國93-101)年;2006(民國95)年3月國防部責成政戰學校派員看守青邨,整體景觀尚可維持。2007(民國96)年後青邨閒置,2009(民國98)年,青邨移交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
依2011(民國100)年之調查報告, (註4)對中山樓及附近42棟建物進行建築現況、使用情形及劣化現況評估,其中具較高保存價值者有6棟,分別為中山樓、國建館、圓講堂、黎洲樓、舜水樓、八卦升旗台;具有一定價值者,為松柏村房舍共12棟;建築保存狀況尚好,為考量全區景觀,建議可保存局部建築5棟。2013(民國102)年11月20日,青邨所屬國建館、圓講堂、黎洲樓、舜水樓被列為歷史建築。(註5)
中山樓館樓管理與活化的爭議與命運
中山樓館樓群主體為中山樓與青邨。中山樓之興建,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其設計建築等事宜,成立中山樓興建委員會,由國防研究院主其事,及中山樓落成之後,1967(民國56)年3月中山樓興建委員會解編,行政院成立中山樓管理處,其維護管理事項由陽明山管理局局長負責,後來中山樓管理機關迭經變更,1974(民國63)年撥歸台北市政府,設陽明山管理局管理。到1986(民國75)年教育部為主管機構,交國父紀念館管理,至2013(民國102)年教育部改由國立臺灣圖書館(原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接管至今;中山樓附近樓館,原址為日據時代草山林間學校,光復後由國防部接收,1949(民國38)年以後,成為革命實踐研究院與國防研究院院址,或稱為陽明山莊,並陸續擴建院舍。
2005(民國94)年9月行政院「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推動委員會,將中山樓和青邨營產交由教育部納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整體規劃;同年6月14日,中山樓被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由國父紀念館管理期間為1986-2012(民國75年至民國101年);2012(民國101)年11月1月,青邨移交教育部管理。2006(民國95)年3月,國防部責成政戰學校派員看守。2007(民國96)年後閒置。2009(民國98)年,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2013(民國102)年11月20日,臺北市政府公告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為臺北市文化景觀,當中青邨館樓群因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唯中山樓尚維持良好。
2004(民國93)年11月30日,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陽明山中山樓舉辦「促進民間參與陽明山中山樓暨國防部青邨幹部訓練班業者座談會」,以活化運用中山樓及提供國家(國際)級現代化會議中心結合休閒設施為主軸,引進民間參與,邀請相關觀光、建商、溫泉、旅館等協會以及具有相關經營實務經驗的業界及專家共同討論。座談會引起業界高度關切。對於民間參與方式的構想,其中中山樓以OT為主,國建館及圓講堂為ROT,其餘建築物可視整體規劃需要,採BOT方式辦理。 (註6)
2005(民國94)年9月12日,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舉辦招商說明會,參與企業踴躍出席,初估民間投資額約新台幣15億到20億。這時中山樓已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將在保留其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前提下,委託民間營運(OT),相關設施例如:可容納千餘人開會之文化堂、可供膳達1,500人之大餐廳等;青邨訓練班基地範圍內之國建館及圓講堂共約667坪的空間,將保留其富有特色的建築外觀,其內部空間則由民間予以整建後營運(ROT);至於青邨訓練班基地其他約7.7公頃的土地,則以BOT方式,提供民間興建並營運會議展覽、研習訓練及其附屬設施。 (註7)然因中山樓被列為文化古蹟,無法改建,而青邨的拆建工作,又因牽連甚廣,最後擱置,2005(民國94)年12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四種開發方案,方案1:陽明山莊BOT 案(不含中山樓OT+國建館、圓講堂ROT);方案 2:陽明山莊BOT 案+國建館、圓講堂ROT(不含中山樓OT);方案 3:陽明山莊BOT+中山樓OT+國建館、圓講堂ROT;方案 4:陽明山莊BOT+中山樓OT+國建館、圓講堂ROT。 (註8)
2011(民國100)年07月12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發展計畫總顧問」委託技術服務工作計畫邀標書中,提出三種營運模式:1,公部門經營;2,公部門辦理整體規劃及管理作業,服務及營業設施委託民間經營;3,委託民間自行規劃興建及經營。(註9)
2012(民國101)年07月,中國科技大學就「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發展計畫」所作的評估報告中,針對42棟建物之建築現況、使用情形及劣化現況,認為具較高保存價值者有6棟,分別為中山樓、國建館、圓講堂、黎洲樓、舜水樓、八卦升旗台;具有一定價值者,為松柏村房舍共12棟;建築保存狀況尚好,為考量全區景觀,建議可保存局部建築5棟。 (註10)
至2013(民國102)年4月行政院國有土地清理活化會議中,有關中山樓館樓群活化事宜獲得三點結論:1,提議採BOT方式辦理,但須立法院通過,委由民間廠商辦理興建營運;2,若未獲立法院,則採OT方式推動,原則上由國家公園基金籌措財源,有關基金借款來源等相關議題另再研議;3本案應確保中山樓現有單位人員之權益。 (註11)
從2004(民國93)年到2013(民國102)年十年間,政府提出OT、BOT、ROT等促進民間參與開發中山樓、青邨,引發業界高度關切,民間參與踴躍,一直到2013(民國102)年11月20日,臺北市政府公告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為臺北市文化景觀,青邨國建館及青邨圓講堂為臺北市歷史建築物,(註12) 民間參與開發的熱潮減退,但有關開發的聲浪依然不斷,以何種方式活化經營仍未塵埃落定。
解釋名詞
OT(Operation營運 Transfer移轉):政府投資興建完成,委由民間機構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
ROT(Reconstruction重建 Operation營運 Transfer移轉):政府舊建築物,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予以擴建、整建、重建後並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
BOT(Build興建 Operation營運 Transfer移轉):政府提供土地,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並營運,營運期滿,該建設所有權移轉給政府。
(註1)《總統府國防研究院向中央委員會革命實踐研究院借用房產清冊》,民國48年9月,國家檔案管理局。
(註2)《國防研究院十周年概況》(國防研究院編,民國57年10月),頁482。
(註3)國發會檔管局檔案,留存當時中山樓、梨洲樓、舜水樓、介壽堂會場平面圖。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議,會期民國81年12月25日至82年1月30日。
(註4) 〈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發展計畫區之區內文化資產建築評估報告〉(民國101年7月)頁19-21。
(註5)〈公告登錄青邨國建館及青邨圓講堂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台北市政府公報》第233冊,頁19-24。
(註6)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中山樓、青邨廣徵民間參與創意,工程會邀業者座談提建言〉,民國93年11月19日;〈中山樓、青邨廣徵民間參與座談會〉,民國93年11月26日。
(註7)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陽明山莊促參專案招商說明會因颱風順延至94年9月12日下午假陽明山中山樓舉辦〉,民國94年9月8日;〈明山中山樓與全民共享 民間參與是不二選擇〉,9月28日。
(註8)徐裕健,《融合文化資產保存與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結案報告》,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5年12月。
(註9)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發展計畫總顧問」委託技術服務工作計畫邀標-書〉,民國100年07月12日。
(註10)中國科技大學,〈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發展計畫之區內文化資產建築評估報告〉,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報告,民國101年7月。
(註11)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規劃評估報告書(草案)》,民國102年4月。
(註12)台北市政府公報第233冊,民國102年12月06日。
一、文獻
《總統府國防研究院向中央委員會革命實踐研究院借用房產清冊》,民國48年9月,國家檔案管理局。
台北州編(1935.2.1),《台北州報》第1093號。
〈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二次臨時會議〉,會期民國81年12月25日至82年1月30日。國發會檔管局檔案。
《臺灣建築會誌》第6輯第5號(1934.9),卷首照片,無頁碼。
多喜龍二(1938),《草山夏季學園概況》,臺北市:臺北教育會。
鹿又光雄編輯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南天, 昭和十四年(1939)刊本影印本, 1118頁。
二、書籍
王惠君,《解開中山樓建築之謎》,新北市:臺灣圖書館,2018年12月,199頁。
呂芳上編,《民國史論》三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710頁。
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 ; 徐蓮,馬聖美譯,《臺灣懷舊 1895-1945》,台北:創意力,1994年,
姚瑞中,《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2》,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11年10月,626頁。
國防研究院編印,《國防研究院十周年概況》,1968年10月,502頁。
三、政府委託之調查報告
〈公告登錄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為臺北市文化景觀〉,《台北市政府公報》第233冊,2013年12月06日。
〈公告登錄青邨國建館及青邨圓講堂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台北市政府公報》第233冊,2013年12月06日。
「陽明山中山樓OT案前置作業計畫」公聽會紀錄,公聽會意見回復與辦理情形說明,2016年11月17日。
中國科技大學,〈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發展計畫之區內文化資產建築評估報告〉,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報告,2012年7月。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規劃評估報告書(草案)》,2013年4月。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市郊區(文山區、北投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作業資料調查》委託專業服務案,總結報告—北投區,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月19日。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設施閒置空間之活化及防範策略精進措施》,附表一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列管 閒置設施一覽表(含所屬機關)」,2014年2月。
徐裕健,《融合文化資產保存與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結案報告》,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5年12月。
張佩智,《公產管理與利用》,財政部國有財產局,2011年10月。
郭中瑞,《陽明山國家公園日式溫泉建築調查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2003年11月。
陽明山國家公園草山(陽明山)管理局相關檔案、資料之蒐集及研究計畫,台北:陽明山國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2013年12月。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明山中山樓暨周邊區域整體發展計畫總顧問」〉委託技術服務工作計畫邀標書,2011年7月12日。
戴寶村,《建立陽明山地區耆老資料庫、生命史及口述歷史紀錄》,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報告,2013年12月26日。
羅淑英,〈陽明山國家公園具歷史價值設施區位調查與解說設計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行研究報告,2006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張世朋,《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1月,108頁。
黃淑芳,《政黨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甄補功能之硏究 : 以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硏究院為個案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硏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366頁。
陽明山中山樓,對一般人的記憶與印象,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因為新台幣百元紙鈔上就有中山樓的圖像。中山樓建築雄偉莊嚴,樓高3層,兼備中式傳統宮殿建築美學與現代建築功能,依山勢而建,綠色琉璃瓦覆頂,搭配紅色的封簷板、白牆,建築主體屋頂採歇山頂,圓廳為重簷攢尖頂。早期做為接待中外貴賓、國民大會開會的專屬議場,在此召開多項國內外重要會議,又是總統賓館,極具歷史義與價值。過去中山樓肩負多重功用,不開放參觀,未免多了一層神秘的色彩。2005(民國94)年臺北市政府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現主管機關為教育部,由國立臺灣圖書館負責管理,開放民眾參觀。
一、建築緣起
中國國民黨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擬擘建一座能深入人心、流傳久遠的紀念建築物,於1964(民國53)年元月8日,中國國民黨第9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8次會議,決定由該黨秘書長邀請全國各友黨、政府、國軍、社會賢達、學術文化、新聞文藝、社會團體、邊疆民族、婦女、宗教以及工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