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軸-草山林間學校(日治時期1933-1949) 時間軸檢索-革命實踐研究院(1949-1959) 時間軸-國防研究院(1959-1975)
1949(民國38)年國共內戰失利,蔣中正被迫自總統之位引退,下野後反省,認為過去失敗最大原因,在於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從成員、組織到領導精神渙散,冀望重新培育人才以挽回局勢,以因應反共戰爭的需要,同年10月16日由國民黨蔣中正總裁創立革命實踐研究院(以下簡稱革實院),於台北市近郊草山(次年3月改名陽明山),係為國民黨的訓練機關,在國民黨執政時期,肩負起國家黨政軍人才的培植與訓練工作。因陽明山莊房舍不足,於1953(民國42)年7月於臺北木柵(今文山區)開山填地,趕建了中興山莊,為革實院之分院。1959(民國48)年10月1日,陽明山莊原址,撥交直屬總統府之國防研究院使用。革實院遷往木柵與分院合併。1975(民國64)年9月28日以交換使用權方式遷回陽明山莊,黨部自購中興山莊則移交國防部「青邨」使用,1994(民國83)年1月19日革實院二度遷往中興山莊,為因應臺灣客觀社會劇烈變遷,2000(民國89)年10月25日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至2017(民國106)年10月18日又改回原名。2000(民國89)年政黨輪替前,從1949(民國38)年至1959(民國48)年十年間,及1975(民國64)年至1994(民國83)年二十年間,革實院本部在陽明山莊。革實院院本部與分院的定位是分工而互補的,院本部之教育目的,在造就反攻大陸聯合作戰的幹部,使能勝任黨、政、軍各部門的領導及幕僚業務,工作對象主要是對大陸,分院之教育目的,則是以建設台灣為重心,造就地方重要幹部,強化黨在地方工作中的基礎,如何根據三民主義中的原則,來建設臺灣,工作目標主要是臺灣。
革實院在成立之初的20年間,共培訓25,113位研究員,這些研究員分布在臺灣各個角落,在黨國一體時代,為當時臺灣政治、軍事、社會、財經、文教等各層面的中堅分子,對民國50、60年代臺灣政經社會的影響與貢獻頗大。 (註1)要之,從1949(民國38)年至1999(民國88)年國民黨執政時,革實共開設1274班次,訓練結業的學員共104,973人,期間之行政院各部會正副首長,約有80.59%在革實院受訓結業,國民黨中央各部門正副主管,約有88.8%在革實院受訓結業。(註2) 可知培訓與仕途是相通相關。
1949(民國38)年10月16日,革實院第1期在臺北草山開學,研究員56人入院受訓,以草山第二賓館作為學員講堂、禮堂兼臥室,另以原臺灣教育會職員宿舍一棟作為行政大樓。當時院址極為簡陋,生活十分簡樸。 (註3)第1期開訓時,總裁蔣中正闡釋院名的意義為「革命必先革新、實踐就是力行、研究在求發展」,圖振作革命的精神,貫徹實踐的精神,擴大研究的成果。
革實院成立之初,院長由蔣總裁擔任,初設委員9至15人,就委員中聘1人為主任,另設講座若干人,1人為總講座。初創時期之宗旨,在培訓反共建國的鬥士,課程以政治、軍事為正課,輪流召訓黨政軍幹部,受訓時間為一個月。
研究員入院受訓後,召集生活座談會,自我介紹,訂定生活公約,同時繳交自述。學員每天自早上的升旗典禮、唱國歌及晨操中,展開一天課程的序幕,課餘活動不外健身運動及歌詠,每周有康樂晚會,以增進認識,培養革命情感,結訓離院前需填寫相互認識表及提供實踐諾言,以期觀摩。
以下就革實院在不同時期教育訓練的重點,開設的課程,以及參與的人員略為介紹。 (註4)

第一階段教育訓練(1949年10月至1953年4月) 陽明山時期 共開訓25期。
此期間為國民黨改造和重建台灣政治秩序時期,訓練內容配合黨的改造,力求確保台灣再圖發展。
第1期至第8期課程,以確保台灣問題為教育研究重點,調訓對象以軍事人員為主,針對當時軍事需要與軍事改革方案,分期召訓陸海空勤及政工高級幹部,召集受訓的學員計759人。
第9期至11期課程內容,以黨的改造問題為教育研究重點,調訓人員以黨務幹部為主,針對黨政改造問題,分期召訓黨政高級幹部。
第12期至20期課程內容,以反攻大陸與收復地區之政經設計方案為教育研究重點,分期召訓黨政軍、教育文化、財經人員及民意代表,以儲備全國各省市黨政軍領導幹部及地方中堅幹部。
第21至25期課程內容,配合國民黨七全大會後的政治任務,以七全大會後黨的建設問題,以及如何貫徹七全大會決議案為教育研究重點,分期召訓黨政軍民意代表及海外工作同志。
課程安排以每一單元為原則,如第一周為黨務課程,第二周為政治課程,第三周或第四周為軍事課程,第四周為中心問題的分組與集體討論,第五周為參觀演習,同時配合課程輔以座談,以及專題講演、專題討論,並有演習與作業。例如中心問題的研討,第1期主題為「黨政軍三大改革方案」,第2、3期則為「保衛台灣問題」,至於座談會內容方面,如第21期為政治與匪情、僑務問題等,第25期為海外工作與婦女問題座談。

第二階段教育訓練(1953年5月至1959年2月,為期5年9個月) 陽明山時期
這一段期間革實院共舉辦17期的訓練,包括建黨問題研究會1期、黨政軍幹部聯合作戰研究班(簡稱聯戰班)10期,以及台灣省第四屆縣市議員同志講習班(簡稱議員班)3期、台灣省建設問題研究會(簡稱台建會)3期,受訓學員計2605人。建黨問題研究會則是預為聯戰班教育訓練而籌設,議員班及台建會則是在10期的聯戰班結束後,邁向第三階訓練時,因籌備需要而開辦。
其中實以聯戰班為主軸,聯戰班之目的,在訓練黨政軍高級幹部,入選之研究員須經品德、能力、勞績、自述表等四項考核,透過組織保送。研訓之課程包括共識及專業兩部份,每期11周,每周6天,共66天,期間研究總體戰之原則與方法,以統合黨政軍力量,實踐反共抗俄、建國復國之革命大業,對受訓學員之考核,則有思想、品德、能力、學識、研究成績五項。結業後,革實院輔導處依研究員通訊聯絡辦法,經常聯絡指導,保持訓練之成果。
民國42(1953)年3月19日革實院設分院於木柵中興山莊。分院教育主在培養地方幹部,以推行地方自治,建設台灣,訓練對象為縣市區級及省級等地方從事實際工作之幹部,共辦理各類訓練班58期,結業學員7980人,及民國48(1959)年7月17日革實院遷往木柵與分院合併辦公。

註釋:
(註1)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收錄於呂芳上編,《民國史論》下,頁1662。
(註2)彭瀛添,〈革命實踐研究院五十年院史概述〉,(1999年12月,鉛印),頁7。附表改編。
(註3)潘光建發言,〈萬耀煌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收錄於陳鵬仁主編、高純淑編輯,《百年憶述先賢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合輯》,第四冊,頁494—5。
(註4)革實院教育訓練分期,張其昀先生在〈革命實踐研究院前期教育〉(民國69年)中,分前後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共舉辦25期,每期四個星期,五千以上幹部參加研究,第二階段共舉辦10期,稱為黨政軍幹部合作戰研究班,每期8個月,參加研究幹部亦在千人以上。在一、二階段之際,曾舉辦建黨問題研究會一期。在第二階段之後,國防研究院開辦之前,又續辦臺灣省縣議員同志講習班、臺灣省建設研究會各三期,後者由余擔任主任。呂芳上《民國史論》中,分三階段,第三階段從1960年到1979年。黃淑芳,在〈政黨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甄補功能之硏究:以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硏究院為個案之分析〉(民國95年)書中分八階段,本文只介紹陽明山本院的教育訓練。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呂芳上編,《民國史論》三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710頁。
陸寶千,《黃通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叢書3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
李雲漢,《懷元廬存稿之一:雲漢悠悠九十年》,新銳文創,2018年5月15日,450頁。
陳鵬仁主編、高純淑編輯,《百年憶述先賢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合輯》第四冊,潘光建發言,〈萬耀煌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二、期刊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近代中國》第153期,2003年3月,頁182-205。
彭瀛添,〈革命實踐研究院五十年院史概述〉(1999年12月,鉛印)。
張其昀,〈革命實踐研究院前期教育〉,收錄於《張其昀先生文集》(張其昀先生文集編緝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輯,台北:國史館、中國文化大學,民國77—80年)第18冊,頁9871-9887。

三、學位論文
黃淑芳,〈政黨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甄補功能之硏究 : 以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硏究院為個案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硏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366頁。
查無藏品
 
::: 版權所有 © 2019 中國文化大學
聯絡電話:(02)2861-1801分機14216  | 資訊安全政策
地址:臺北市11114陽明山華岡路55號
55, Hwa-Kang Rd.,Yang-Ming-Shan, Taipei, Taiwan 11114, R. O. C.
指導單位 指導單位文化部 通過無障礙檢測